快手与抖音,这两大短视频平台在每日新增活跃用户数和商业化进程上的竞争越发紧张,这种竞争已进入关键时刻。它们的竞争态势,直接决定了整个短视频行业的未来格局。
快手的商业化模式侧重点
快手在商业领域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从盈利的角度来看,直播一直是快手商业化变现的首要手段。据数据披露,快手的合作伙伴透露,去年快手直播的收入超过了200亿元,今年预计目标更是高达300亿元。在快手内部,商业化主要指的是广告和营销业务。比如快接单和创作者激励计划,这些都是在快手创作者商业生态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关键作用的要素。比如,在快手上,许多创作者就是通过激励计划获得了收益,并且持续产出内容。此外,快手电商目前并未面临营收压力,目前的主要任务是规范平台交易秩序,扩大并强化GMV。
除此之外,观察其人员结构的变动,快手正在进行一番架构上的调整。这一举措旨在为未来商业化的新目标做好准备,可能带来较大的变化。这样的调整彰显了快手在商业化道路上寻求自身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
抖音的发展助力因素
抖音的商业化发展有其独特优势。前微博运营主管李恬的加盟,对于推动这一进程起到了关键作用。他担任抖音运营总监,全面负责多个部门的工作。借助他的经验,抖音成功借鉴了微博的运营策略。业界人士普遍认为,今日头条已成功开辟了商业化道路,抖音可以直接效仿。这正是抖音实现快速商业化的关键所在。据数据显示,2019年抖音预计实现五百亿元的商业收入。以抖音的商业平台“星图”为例,它于2018年7月20日上线,其功能与快手“快接单”类似,为抖音带来了更多商业机遇。
抖音前100名的大V中,有半数来自快手快手买站一块钱100,这一现象表明抖音在吸引快手平台上的高质量用户方面具备明显优势。这些用户的强大影响力,对其商业化的推进起到了积极作用。
用户与商业资源争夺
尽管这两者的产品逻辑、机制和生态存在显著差异,但在用户和商业资源方面,它们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竞争态势。根据大V数据,快手前100名的大V中,有70位同时也是抖音用户,这一现象显示了双方大V资源的相互渗透。行业专家指出,短视频的商业模式主要围绕广告、电商和直播等展开。双方都在这些领域力求获取更多的资源。
观察广告业务,外界普遍觉得抖音过去主要依赖广告盈利,快手则在宿华的指导思想中将信息流广告视为关键,并提升了收入预期,显示出追赶抖音的野心。像刘文这样的创作者在抖音上赚的是品牌广告主的费用,而在快手则是电商效果客户的收益,这从侧面说明了两家在商业资源争夺上虽有竞争,但也各有其侧重点。
商业模式的异同
两者在商业模式上既有共通之处,也有各自的特点。它们都聚焦于广告、电商和直播等领域。在这些领域里,数据直接反映了它们的发展状况。以2019年为例,快手的主要商业化部门通过直播和广告预计总收入约为400亿元,而这一数字在抖音则是高达500亿元。
发展侧重点各有不同。快手长期以来,直播业务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而广告业务则处于持续布局和强化的过程中。相比之下,抖音在外界眼中,主要依靠广告业务来盈利。这样的差异导致了两者在竞争中所采取的发展策略也有所区别。
商业化加速的信号
业内人士指出,同一天内,两家公司都开启了商业化的加速进程。快手直播预计收入将有所提升,同时也在梳理新的商业化目标,这些都显示出其商业化步伐正在加快。尽管电商业务目前没有营收压力,但正在进行秩序规范,这也是其商业化布局的一部分。
抖音自星图上线以来,商业运作逐步走向系统化。前微博运营负责人加盟,加上五百亿收入目标的预期,都显现出其商业化进程的加速。这些加速动作无疑将使双方的竞争愈发激烈。
竞争格局下的未来展望
竞争激烈,未来形势变幻莫测。快手在架构调整后,新的发展路径引人关注。若调整得当,有望缩小与抖音的差距。抖音方面亦不甘落后快手买站一块钱100,正致力于优化其商业体系。
思考一个问题很有必要:在快手与抖音商业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究竟哪一方能率先创新商业模式,拉开距离,或在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欢迎各位留言交流,同时期待大家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